武大附小普九复查自评报告
基本概况
武大附小创建于1915年10月11日,原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校址原在现粮道街附近,后迁到都府堤20号,(现谭秋中学内),抗战期间迁到四川乐山,1945年随武大迁回武昌珞珈山。
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下的附小,占地面积17341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3168平方米。其中操场占地面积4387.5平方米, 绿化覆盖率约50%(共8748.7平方米)。全校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党员有11人、团员10人。教师中大学本科生3人占5.9%, 大专生45人占88%中师生3人占6.1%。省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 小学高级教师38人、小学一级教师7人、小学二级教师3人,全校现有五个年级(五年制)20个班,共有学生897人。学校设有三个处(教导处、总务处、政教处),10个教研组(语文5个、数学2个、体育、音美、史地自外思品劳技各一个组)五个工会组。学校有教学楼三栋,自然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体育保管室、广播室、劳技室、综合档案室、藏书室、会议室、美术室各一个,音乐教室2个,图书阅览室2个,普通教室21个,学校藏书1.8万册。
建国前武大附小是湖北地区的革命摇篮,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1920年曾在此任教,他以附小为据点和董必武同志一道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曾是附小学生。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会、共青团“四大”都在此处召开。在革命战争年代里附小规模虽不大,但开设的课程非常全面,有国语、算术、体育、卫生、公民、自然(常识)历史、地理、美工、音乐、英语。附小那时每年召开一次运动会,并坚持贯彻教育上的新思想、新学说、新制度的办学宗旨,从而奠定了附小在当时全国小教界的较高地位。不少省市教育代表团来附小参观,蔡元培、李四光、胡适、先生先后来校视察、参观,胡适、伍修权还专门为附小小朋友题词,使全校师生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
建国后附小全体教师认识到小学教育是未来人材的奠基工程,这项工作做在现在、效果体现在未来,它将与中华民族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每一个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长期以来,附小全体教职工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各项实验,努力完成了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责任目标,并在某些指标上有所突破,为附小的光辉史册增添了新的光彩。
一、工作目标:
1、每年我们的工作目标严格做到:
1)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100%,毕业率99%以上;
2)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
3)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以上;
4)学校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率、科技活动普及率为90%以上;
5)毕业班语数成绩合格率为99%以上,其它各年级语数合格率为97%以上,各年级小学科合格率为95%以上;
6)重大责任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为0%。
7)计划生育率为100%
二、端正办学思想、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然后是成材。我们从建设育人环境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坚持抓好“一支队伍”,落实“三个阵地”,做到“一个渗透”,“四项注意”。一支队伍就是由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及具有一定教育经验的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组成的学校德育领导小组,保证德育工作人员落实;三个阵地分别是晨会、训导课、班队会,这是德育工作的专用时间。晨会每周一次、由副校长负责举行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围绕每个时期的中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训导课每周四次,分别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下午课前十分钟。周一、二为行为规范教育,周三为读报时间,周五为信息交流时间。班队会隔周一次,由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按照学校规定的教育中心或自定的班队活动计划进行,学生个个参与,在活动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锻练和培养了学生自治、自理的能力。我们在抓队伍、落实阵地的同时,注意抓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使教书育人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明理、学习做人;注意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少先队活动为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争当绿色小卫士”是我校少先队的传统活动,每年三月各中队以“爱护小树苗”“我们是绿色环境的保护者”等为主题开展中队活动,同学们为小树松土、施肥,告诫自己要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环境,珍惜园林工人的辛勤劳动,同时也在各交通要道插上保护花草树木的标牌提醒别人。我校(高师附小)旧址原座落在现在的武汉中学内,现在的校址在大革命时期也曾是革命志士们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光荣史迹教育学生继承革命传统、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每年“六一”六一亭是我校新队员入队宣誓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向学生讲述“六一”惨案、带领学生观看革命遗址,教育学生只有祖国强大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校园环境是学校育人的基地,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是学校工作中的“第三课程”和“隐形教室”,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寓善于美、寓教于乐,使人在娱乐和观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益。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育人”这一目标将校园环境建设列入工作计划,多方筹措资金组织实施创建了一个整洁优美、四季常绿、文明向上、秩序井然的育人校园环境。校门内醒目的校训:团结、勤奋、勇敢、进取和自理、自律、自护、自学、自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标语。教学楼上悬挂着名人名言,楼梯口、走道上张贴着导行标牌,让学生天天耳濡目染,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无声的教育。一楼的走道上悬挂着大型的整容镜供师生检查自己的仪表,这些“会说话的墙壁”时时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校校园面积大、范围广,清洁卫生是最经常最困难的管理工作,我们在校园管理上狠抓一个净字,为了确保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师生们坚持了一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卫生制度。“弯弯腰”“伸伸手”已成为师生的口头禅,并落实在行动上。校园环境基本上做到地面五无(无纸屑、无果皮、无污水、无痰迹、无垃圾)墙壁五无(无划痕、无污迹、无蛛网、无灰尘、无脚印)。
三、认定方向,积极进行英语教学试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努力克服来自各方阻力坚持英语课教学。1975年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中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指示,我校领导一班人认为英语教学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具体表现,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统一认识、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为尽早尽快培养大批通晓外语的各类人材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开设了英语课。82年市教委提出“小学停开英语课”我们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我校有武大这个大环境,有四名素质较高的热爱英语教学的教师,应属于有条件的学校就应继续英语课的教学。没有课本、辅助资料,我们直接从广州教育局订购,同时我们也鼓励英语教师自制教具辅助英语教学,并从大学部图书馆收集一些有利于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外读物与参考书,在极不利于开设英语课的几年时间内,我们克服困难保证学生、教师学有课本、备课有资料、听有录音、看有图片录像等。英语教学要从困境中冲出来必须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历年来我们支持他们参加英语大专班的学习,参加区教研室所举办的各种英语培训班的学习及教学教研活动,支持他们参加区组织的到上海、南京、无锡参观、学习外地如何上好英语课的好经验。经过多方努力我校这支英语教师队伍巳成为市、区英语教研室的骨干力量,多次为美、德、法、日本国际友人上接待课、公开课,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专科学校建立友好往来关系,深受省外事处的好评。1989年、1994年这支队伍代表武昌区和市教研室分别为天津市教育局分管英语教学的领导和英语教师、厦门市部分英语教师上英语接待课。配合区教研员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被聘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班的辅导老师,深受同行的好评。97年2月份我们又在二年级进行了英语口语教学的试验,96年3月由武汉市教委和武汉市教学教研室主办的“武汉市小学英语教学规范化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我校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开设英语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发言,汇报了附小二十多年来英语教学管理的经验,受到入会者的齐声称赞。
2、为及早开拓学生智能、扩大知识领域、增设自然学科。小学教育是基础,一切应围绕着打基础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978年9月我校在一年级增设了自然课,这是全市第一所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自然课的学校,没有教材托人到北京去购买,当时北京也只有实验一小等几所小学开设此学科,没有现成的课本供给学生,我们购买样本到武大印刷厂请求工人翻印,使本学科教学规范化。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这一方向是正确的,学生智能得到提前开发。八十年代以后我市、区在小学一年级也相继开设了自然学科。
3、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认真开设活动课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八六年开始我校开展了“愉快的周末”活动,通过收藏、器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无线电等活动,打破班级界线,95%以上的学生都参与此项活动,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对科学艺术的兴趣爱好。1991年在总结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开设了学校、年级、班级不同层次的活动课,班级抓普及(小制作、语数兴趣